大美河北·美丽的“互动课堂”之访谈篇

精英教育、西式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特殊教育、自然教育……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家,河北小学校长武文革坦言,这些浪花他都曾追逐过。但大浪退去,却并未留下金子。他开始意识到,中国的问题离不开农民的问题,教育要解决大多数的问题,用西方的经验解决中国的问题不一定都奏效,所以他将研究视域最终锁定在因现实问题而寻找方法、用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用中国的方案解决中国教育的问题。
他和团队让保定市区的河北小学和满城山区的明德小学手拉手,学生手拉手,老师手拉手。13年实践、探索,逐渐打磨出“城乡互动课堂”项目,将城市和乡村串联起来,让人与人互动、人与机器互动、人与社会互动,让先进带动落后,以零成本投入,破解了教育均衡难题。

河北小学的授课老师可同时看到明德小学同学的学习状态
记者:建立城乡互动课堂的初心是什么?跟您的经历有关吗?
武文革:我生于1967年,来自清苑农村。小时候的教育环境跟现在没法比,基本属于要什么没什么。
从师资来说,我们当时的老师就是本村的村民,教完课得赶紧回家种地。老师的水平有限,能教给孩子们什么?所以,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自己的学习过程非常痛苦。初中三年级一位数学老师教的学习方法,让我一下开了窍,原来学习这样轻松,我也逐渐有了学习自信。这就说明教师的教育盲目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痛苦。
从家庭环境上来说,那时农村家庭都比较贫困,父母主要是种地,文化程度都不高。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美术,画的连环画全县有名。但是父母觉得,画画没用,就认考学当老师。我也受家长影响,一门心思学文化课。现在回过头看,如果当初有人指点父母和我一下,在美术的道路上我也可能取得一定的成就。这就是家庭的贫困、家长的教育盲目,造成了孩子的教育盲目。
当年我们小学30个同学,只有我一个人通过学习获得了工作,绝大多数还重复着父辈的生存方式,有的甚至日子过得家徒四壁。我回老家跟那些同学交流时,发现他们的很多观念和视野很落后,他们的这种落后还会传递给孩子。这就是我所看到的、亲历的由于教育落后造成的人生分化、贫困代际传递,让人触目惊心。
虽然目前在硬件教育水平上城市和山区相差无几,但教育盲目和资源失衡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当我回到老家或在山区小学交流考察时,那种触目惊心的感觉仍会涌上心头,我就一直在琢磨思考怎么改变这种教育现状。
我是从农村走出的中师生,熟悉农村情况,34年的岗位经历让我厘清了基础教育领域的基本脉络,对教育失衡的感受是最深的。解决城乡教育失衡,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师生应该承担的历史重任。
记者:当初是怎样的原因和际遇,决定在山区明德小学开展城乡互动课堂?
武文革:这也是分阶段逐步深入的过程。明德小学位于满城区坨南乡,位于较为偏远的山区。刚开始,我们主要也是物质捐助,桌椅、书籍、文具教具甚至现金都捐过。
但在帮扶过程,我们逐步发现城乡教育失衡,仅靠简单的物质帮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让城乡学生、教师、学校拉起手,互帮互助,是破解的方法之一。
满城区坨南乡是瓜果之乡,家家以种果树为生,家长的观念就是上完初中就回家打理果树、做买卖。通过我们的手拉手结对子,让当地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都打开了视野,知道了孩子除了打理果树还有很多路径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13年间,我们第一批、第二批手拉手的学生,都已迈进大学校门。
在“手拉手”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教育均衡化这一核心,在抓“双赢”上做文章。农村学生得天独厚的条件,恰恰是城市学生稀缺的;而城市最优质的教育手段,往往是农村最落后的方面。
城市学生离大自然很远,我们把农作物、果树栽种到学校后,学生大开眼界,掌握了很多劳动技能;农村的手工加工技术非常普遍,我们把小五金、小钣金、小焊接、小加工都搬到学校来,组建了劳动技术教室,并与科技制作、创客结合起来,拓展了课程空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大大加强。在我们的带动下,保定市有很多学校在场地紧张的情况下,为学生开辟了劳动基地。这些做法也受到了省教育厅领导的首肯,认为是河北省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的最佳范本。《中国教育报》以《综合实践改变了一所学校》为题专题进行了推介。中国教育电视台录制了40分钟专题介绍,并作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固定教材。
这些年,我们与明德小学持续地互动研讨,逐渐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深水区。我们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介入的方式,进行城乡教育均衡化供给侧改革实验,明德小学与河北小学同步装备了云概念的异地同步互动教学设备,通过整合网络、通讯、信息、理念等多维要素,实现数字同步教学、异地课堂联结、异地同屏互动、异地批改批注、异地学习指导、异地邀请协作授课、异地教研、远程观摩、数据采集和教学资源生产等多项功能,异地互动课堂教学的实现有效弥补了农村优质教师不足的缺憾,城乡教育均衡进入了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城乡互动课堂项目主持人、河北小学校长武文革(右一)坐在后排观摩。
记者:做个阶段总结,您认为城乡互动课堂实现了哪些价值?
武文革:当前,教育扶贫工作集中体现在“提高山区教师待遇”“选派优秀教师支教”“提高教育设施投入”“教育技术介入”等几个方面。教育技术应用目前主要有“视频会议系统”“线上答疑”“双师课堂”“慕课”四种形态,多年实践证明,这四种方式局限性很大,无法进入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深水区。
由于优秀师资资源与设备资源的分配不同步,大量机器设备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慕课、双师课堂为代表的远程教学无法促进异地学生间的相互影响,而这些又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节点。
虽然国家为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投入了大量教学设备,但人的因素没跟上,人与机器会两张皮,一方面大量设备闲置,一方面优秀师资资源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人的因素只靠提升原有教师素质进程是相当缓慢的,而大量派优秀教师到山区支教会造成“削峰填谷”,优秀师资资源发挥不好会造成新的资源浪费。
基于此,我们把教育精准扶贫定位在区域互联互通背景下的“城乡互动课堂”建设上,人与机器捆绑式运行,通过建立人机互信,赋予机器以灵魂,避免没有优秀师资而让先进设备成为“废铁”;同时,建立全新的师资资源配给机制,不再选派优秀教师去山区支教,而是让教师同时驾驭本地和山区两个学习小组同步教学,这种方式对现有教育生态有极强的修复能力。
城乡课表同步、教学同步、教研同步,在两个小组的思维碰撞中,城乡师生多元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实现了共赢。随着山区教师能力的不断生长,教育效果全面改观,大大提高了教育扶贫的精准度和改善幅度,目前在全国同领域遥遥领先,一招解开教育精准扶贫一盘棋。
记者:对于城乡互动课堂,您未来的理想或规划是什么?
武文革:我的教育思想和思路源于我国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他坚持的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至今散发着启迪的光芒。中国教育总抄西方的不行,必须寻找平民教育的中国方法,办中国特色的教育。
现在我们做的就是把教育和扶贫结合起来,中国的问题,就要关注大多数,就要用简单、经济的方式解决。我们这个模式零投入,适合在农村扎根,我们通过努力让明德小学这个农村小学的点先做起来,为在其他地方实施提供了经验和方法。
不久前,我们的城乡互动课堂落户到了康保县城关小学,各学科在康保城关小学培育种子,由种子带动乡镇一级,全县全覆盖,受到了老师和学生们的肯定和喜爱。下一步,我们想把这种模式向全省进行推广。
我最终的理想是,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平行的课堂、平等的课堂。我们有一个京津冀数字化联盟学校,都是各地的一流学校共150多所。最终能和这些学校互动起来,让北京、天津等先进地区的学校和孩子带动我们的学校和孩子,互动课堂内涵会进一步丰富,会回到学术规范的层面。
我还有个规划,就是把我们的教育经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后咱们的企业走到哪个一带一路国家,我们的教育和文化通过这种模式也覆盖到所在国家,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加强互动交流,将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也输出到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之中。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