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打响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攻坚战

随着彝族民间歌曲《好玩喽》响起,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两个大圈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这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马鞍乡中心幼儿园的午后,热闹而又温馨。

马鞍乡中心幼儿园的建立,结束了马鞍乡没有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历史。如今,100多名来自彝、汉、白、苗、回五个民族的孩子在这里快乐成长。

对于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云南省来说,起步晚、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一直是制约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今年年初,云南省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列入“厅长突破项目”,努力补齐短板,推动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和普及程度不断提高。

“经测算,2019年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预计可达83%以上,将比2018年增长约3个百分点,2020年有望实现85%的目标。”云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周荣表示。

推动“一村一幼”,打通学前教育“最后一公里”

走进巍山县永建镇永胜村,一栋粉黄蓝三色相间的三层教学楼,在朴素的山村里显得格外亮眼。这是村子里唯一一所公办园——永胜幼儿园,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能容纳9个班级。近千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平坦整洁,木制攀爬架、滑滑梯等户外玩具设施一应俱全。

“幼儿园现在是村子里最漂亮的建筑了。不过3年前,这里还是回族村民的祖坟所在地。”永建镇中心学校校长米绍雄见证了幼儿园从图纸到落成的全过程,中间经历的小插曲他仍记忆犹新。

当时,上级财政下拨了600多万元项目建设资金,村子中心的祖坟所在地,地势较为平坦且方便幼儿就近入园,成了幼儿园用地的最佳选择。可是,这意味着需要整体搬迁祖坟。

消息一出,村子里立刻炸开了锅,质疑和反对声四起。米绍雄与村干部反复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终于使村民们达成了共识:办幼儿园是服务子孙后代的大好事,必须无条件支持。于是,村民们在转让承诺书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块产权为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最后被无偿提供给了政府。

“如今,村民只要步行几分钟就能送孩子到幼儿园,再也不用起早摸黑辗转送孩子到镇上去了,最近几个学期陆续都有村民把孩子转回来。”永胜幼儿园园长石晶晶告诉记者。

随着云南省“一村一幼”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乡村结束了没有公办园的历史,在家门口就能入园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

针对部分山区地势复杂、村民居住分散的情况,巍山县还在7个乡镇的25个偏远村社利用小学校点闲置校舍、党员活动室等设置全日制混龄幼儿班,开展学前教育服务,受益幼儿700多名,成为“一村一幼”的有力补充,有效提高了学前教育的覆盖率。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先后启动实施了第二、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中央和省级投入资金33.3亿元,加快‘一县一示范、一乡一公办、一村一幼’学前教育‘三个一’工程建设,共实施新建、扩建、维修改造村幼儿园项目4043个,全省于2017年底实现了‘一县一示范’和‘一乡一公办’全覆盖。”周荣表示,“一村一幼”建设成为2019年重点推进的项目。

今年,云南省在没有任何学前教育机构、适龄幼儿在当地入园人数原则上达10人及以上的1688个行政村,各建设1所普惠性幼儿园。1688个村级幼儿园建设项目已纳入省级项目储备库,总建设面积73.74万平方米。

自从幼儿园建好后,大理州祥云县下庄镇大仓社区幼儿园园长张丽芬常常被村民的参与热情打动,“只要幼儿园有需要,村民们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前来支援。”张丽芬的手机里珍藏着一组照片,那是村民们自带扁担、铲子、水桶等工具来幼儿园搬沙的画面。

截至目前,云南省已统筹中央和省级资金7.8亿元专项用于“一村一幼”项目建设,计划建设1460所村级幼儿园,建设面积共67.08万平方米。

当就近入园的幸福感还未走远,入好园的渴望接踵而来。建好幼儿园只是第一步,如何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开园前夕,前往两所一级一等幼儿园跟岗学习三个多月后,马鞍乡中心幼儿园园长左新娇心中渐渐有了底气。正式开园后,文献幼儿园派骨干力量跟岗指导,帮助马鞍乡中心幼儿园进行环境创设,开展课程游戏化探索。

“在手把手的结对帮扶中,教师的专业素质都有了很大提升,树立了科学保教的理念。”左新娇正尝试把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入课程之中,推动幼儿园走向内涵发展。

不仅在大理,云南多地纷纷开展城乡幼儿园对口帮扶机制,构建了城区公办园—乡镇中心园—村级幼儿园三级联动帮扶模式,为新建公办园的规范起步和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