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将“双创”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已成为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抓手。而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能以培养“人人都是发明家、都是公司老板”为人才培养定位,而是应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符合人力资本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这与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可见,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长足发展。

构建“校企合作、多维互动、分段递进”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在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体验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生活从而激发创造天性。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的应用技术学习、实践能力培养不能脱离市场的需求,要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强化以创新创业能力成长为主线的素质教育,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整合校内外实践教育教学平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创新创业课程与实践项目,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互通、教学资源的互补以及教学内容的互融,形成“校企合作、多维互动、分段递进”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讲,就是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面向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将企业用人标准和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根据对用人单位的广泛调研,确定公共基础课程、专业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技术技能综合实训之间的逻辑顺序关系和比例,从专业的视角开设创新指导课程并纳入必修学分。在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紧密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从企业的角度为学生提供行业和企业最新的创新资讯与实践机会,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侧重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开拓思维眼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进而鼓励学生参与校企联合的工程研发实践项目,提高其开发实际工程项目、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将个性化的创新实践项目纳入选修学分,激励学生自主创新和开发新产品的意识及实践能力。对有创新项目依托的成果转化类创业项目,通过校内创业园及合作企业的孵化,给学生提供全真的创业环境进行创业体验,鼓励将创新创业实践与成果孵化融入顶岗实习与毕业项目设计中。

改革提升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度,需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综合优化和改革,要重点考虑以下四个要素。

一是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设置。通识教育除设置公共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文化艺术修养外,可另增设与专业课程整合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技术平台课程可设置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训项目,以实现专业基础扎实的人才培养目的;专项能力课程可设置不同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以实现适应不同岗位群的人才培养目的;创新项目开发可结合企业典型产品综合实训和工程创新研发训练,通过实践教学深化知识学习,以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

二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能力递进设置。通过校企联合建成以课程实验实训教学为主的实训室、具有真实职场环境的生产性综合实训室、以工程创新研发训练为主的创新训练实验实训室和以创新成果转化为主的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形成四种层层递进、相互支撑、互相融合的实训基地。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从一般技能训练到专业技术综合训练再到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创新设计建构能力,形成基于“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创新实践训练—能力提升”的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三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可在广泛的校企调研和方案认证基础上,在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中收集整理创新创业项目及案例资源,推动课堂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同时,在此基础上构建融合课程资源、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校企合作资源、国际化资源等共融共通的大教学资源平台,通过资源共享,形成一体化育人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四是建立多样化教学考核方式。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注重实践创新的过程。可以建立“过程与成效”“自评、他评、互评”“操作考与理论考结合”等多种考试形式,在考核内容如创新项目开发模块中,可以将学生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的课题设计作为考核内容,在考核评价中增设创意思维、创新实践等分值,真实反映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如果要全方位地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进一步探索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树立“以学生为本、人人都能创新、人人皆有潜力”的教育理念。

一是建立“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可通过施行弹性学制、开展创新创业学分累积与转换、落实双师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定创新成果激励政策,使得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不仅与学业成绩挂钩,同时与个人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学业深造等方面对接。

二是建设多元化的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的教学团队。要形成“双师+创新创业导师+行业企业导师”的三师结构团队,其中,双师要求团队成员既是实践技能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又是教学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创新创业导师既包含动态发展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来承担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又包含具有丰富知识的专业教师;引入行业企业导师,提供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

三是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中,联合相关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编写以创新项目开发、案例分析为主的专业教材,将紧跟技术前沿的科研成果、创新项目和方法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行业内相关案例剖析、工作情景模拟、创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和创新项目教学法等。

四是构筑课内与课外相融的全方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要以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与普惠课程为基础,将专业所有学生作为一般创新人才进行普及培养,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同时,通过设立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高级培训、组织校级“精英人才学校”等教育平台,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提供专业专项创新创业培训,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相关产品

评论